或许我会吐着回国,但我的目标是摧毁某张转发过10万的印度旅游恐怖微博。
这是开玩笑的。人怎么可能抛弃自己的成见?除非他们愿意。

旅行最大的意义就是消除成见、克服恐惧、入乡随俗。更简洁更俗一点,来自未知。

印度不是大多数人排在清单前列的旅游目的地,也不是我的。最让我感到放松的是欧洲的乡下,生活便利,人民淳朴,风景怡人,什么都不干就已经醉了。而且一定要是一个人,来缓解我轻微的社交恐惧症。就度假而言,这才是我的菜,你说小资就小资吧。但是,印度,还是要去一下。毕竟欧洲的乡下,如果不破产的话,什么时候都能去,例如丧失勇气之后。

印度的确是不一样。首先,虽然我显然不是玄奘,也不是进入印度的第一个未婚女青年,更没有狠下心辞职take a gap year来一场不买回程票的半年旅行,我只是蜻蜓点水一般过去观光9天——仅仅这样,已经有颇多朋友表达了略带忧虑的慰问。在被关心的过程中,我又被转了几次那条恐怖的微博。于是我觉得,这一趟如果能用亲身经历来撬动身边人那些根深蒂固的成见,那也不错。但这毕竟只是这趟旅程的外部意义,而且它极为脆弱,如果我蜡黄着脸萎靡着回来——这种可能性很大——大家关于印度的种种成见就会更加深。

但即使真是蜡黄着脸萎靡着回来,即使回来嚷着再也不要去那个地方(根据前人的描述,去过印度的人,一半会多次回到那里,一半再也不会踏上那里),这一趟仍将是测试自己内心的好机会。其实印度的脏、印度的乱、印度的美、对待信仰的虔诚都是客观上已经被无数次重复的描述,那么可以认为,这些描述基本是符合事实的。需要观察的是,在脏乱差的环境里,自己还会被美感动吗?能多大程度地抛弃自己的生活习惯,接纳陌生的习俗?能和面孔很奇怪的人交流吗,谈话能聊到生活的哪个层面,能不再互相视为异类吗?能容忍旅伴占据自己的24小时吗?能放弃自己对旅程的控制吗?能愉快地与人互相妥协吗?能接受在旅程中被骗、生病、失望吗?回来之后,能恢复正常吗?

当以上种种都不再是问题时,真正的自由才得以实现。